書法是中華文明之瑰寶,是中國文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特有承載物?梢哉f,中國文字的歷史有多久,中國書法的歷史就有多久。
從甲骨文時代,到先秦漢魏,到南北朝,再到盛唐、宋元、明清,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相生相伴、共同發(fā)展,中國書法始終是文化興衰的重要標志。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文化興盛的時代,都有一批杰出的書法大家名垂千古,都有一批書文俱佳的書法作品流芳百世。
今天我們細細去揣摩,評味古人之書法,不僅能穿越時空,翹首回望遙遠的古代文化,而且在字里行間,于翰墨神韻間,可與古人促膝對語,探討作者當年之性格、書寫時的心境與點劃中躍動著的情感。
作為中國人,作為中華民族血脈和文化的傳承者,我們要了解中國歷史、延續(xù)中國文化,每個人都應該接觸書法、認識書法,否則將是莫大的遺憾。
但是,今日之中國書法,讓人百咂不知其味,百思不得其解。我自幼起學習書法幾十年,遂就當下中國書法的熱點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。
龍得勝 男,本名王亞,一九六四年生,山西汾陽人。中國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評論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楹聯(lián)學會會員、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、山西省書法家協(xié)會顧問、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(xié)會名譽主席、山西省大眾書畫院副院長、董壽平書畫藝術研究會顧問、傅山研究會顧問、山西大學書法碩士生導師、山西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山西省書畫院藝委會委員、山西省藝術創(chuàng)作中心研究員。作品多次參加國內(nèi)大展,并在韓、日等國展出,五臺山、藏山、金華智者寺等名勝景區(qū)均有其所書的碑聯(lián)匾額。多篇書學理論文章刊載于《中國書法》《中國書畫報》《書法導報》《大眾書法》等權威報刊。出版有書法專著《大漠情思》《孝經(jīng)》《弟子規(guī)》等,其中行楷版《弟子規(guī)》被聯(lián)合國非政府組織第65次年會指定為專贈書籍。
書法是否寫字?
時下經(jīng)常聽到或看到不少“懂行”的人,甚至是在書畫界頗有“話語權”的業(yè)內(nèi)人士公開表示:“書法不是寫字!”
他們在批評某些一筆一劃、工工整整書寫者的時候會說,這是寫字、不是書法!他們在評價一些群眾認可、百姓喜歡的行楷書時會說,這不是真正的書法!他們在為自己或一些胡抹亂畫者辯護時也會說,書法不是你們認為的寫字!
那么請問,書法不是寫字,寫的是什么?
書法從誕生之日起,就是因文字而生、因文字而傳的。所有對中國書法的源流追溯,無不上溯到原始社會的甲骨文字,這是公認的中國書法之起源。甲骨文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、用作記錄生活的文字。以后又出現(xiàn)了石鼓文、鐘鼎文、大篆。隨著歷史的演進,在秦代起出現(xiàn)的小篆,是為了實現(xiàn)“書同文”而在全國統(tǒng)一規(guī)范形成的文字,F(xiàn)代人稱之為書法,在當時來講,只是用作記錄的文字而已。
再往后在小篆的基礎上簡化和演化出隸書、八分書、行楷書等,目的只是為了便于書寫。行書、草書產(chǎn)生的根本原因與內(nèi)在動力,也是書寫者為了更方便快捷地完成書寫和記錄。
書法一言以蔽之,就是寫字的方法。書者寫也,法者方法或規(guī)則也。既然是寫,寫什么?毫無疑問,首先是寫字,其次才是方法。千百年來,人們像敬畏祖先一樣敬畏漢字,每個學習中國文化的人,都在努力學習和傳承中國文字的書寫方法。
《南齊書·周颙傳》有言:“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(zhì)家得衛(wèi)恒散隸書法,學之甚工!彼未鷮W者錢愐在其所著《錢氏私志》中記曰:“元章書法之妙,今日可謂第一。”這里的書法二字,就是指書寫的方法和技巧,都是古人對書法的理解與釋義。
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狂沙始見金。經(jīng)過歷代文人墨客對書寫方法的傳承、運用和不斷創(chuàng)新,才讓中國書法產(chǎn)生了千變?nèi)f化的精彩,展現(xiàn)出獨特的無窮無盡的魅力。
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,這個“宗”,就是寫字!皩懽忠袣,氣須從熟中來。有氣則自有勢,大小長短,高下敧正,隨筆所注,自然貫注,成一片段,卻著不和絲毫擺布,熟后自知!鼻宕鷷伊和瑫凇杜c張芑堂論書》的這一精辟言論,既指出了漢字書寫的方法技巧,更道破了“寫字”作為“書法”的本質(zhì)屬性。因此說,離開了寫字這個“宗”,中國書法便失去其基本依托,也就不能稱其為書法。
書法首先是寫字,這是必須的,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。但在寫字的同時寫出神彩、寫出神韻、寫出不同人之性情,正像楊雄所言,書者如也!因此也可以說,書法寫出的神彩越多、神韻越好,書法的水平就越高。
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,書法絕不可因為寫出了神韻、寫出了神彩,甚至寫出人心中的波濤洶涌就忘記了出發(fā)點是寫字,就否定了書法是寫字。
書法可否表演?
常常在媒體平臺上看到一些“書法表演者”,有的扭動身軀,有的狂吼亂叫,有的用鼻孔插筆,有的用頭發(fā)書寫,有的在操場上鋪開紙張用拖地的拖把來書寫,還有射書、吼書等等,丑怪百出,肆意妄為,把書法硬生生搞成了“天橋把式”。
如此這樣的行為,不僅不能稱其為書法,甚至對書法二字都是褻瀆和大不敬。
因為書法的本質(zhì)是寫字,評價書法的優(yōu)與劣、好與壞,最終要看寫出的字好不好、美不美,能否寫出精彩,絕不是看誰更能扭、更能吼、更會表演。
我始終反對將書法作為一門純粹的藝術來看待,因為藝術是可以表演的,如戲劇、魔術,如歌唱、相聲等等,這些都是純藝術的,這些藝術是單純進行表演的,只有通過表演,才能吸引觀眾、打動觀眾,體現(xiàn)其藝術價值。
而書法則不同,浩瀚中國書法史,在所有成名成家、被后人奉為師表的隊列中,可稱“天才”者有之,可謂“怪才”者也有之,但他們無一不是以優(yōu)秀的書法作品留世,從未有人因書法表演聞名。
前幾年,有一位全國政協(xié)委員曾提出一個觀點,“書法不是藝術,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寫好中國字”。這個觀點提得很好,可惜卻遭到不少人的抨擊和反對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山西學者、著名書法家姚奠中先生說:“我不是書法家,書法是我的業(yè)余愛好。”啟功先生當年也曾多次講,“我只是一個教書匠,不是書法家”,如此種種。曾經(jīng)我沒有太深地理解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因為受現(xiàn)代書風影響,書法似乎進入了全藝術表現(xiàn)領域,老先生們認為它已經(jīng)不是學問了,所以他們不想當“書法家”。在他們看來,如果把書法作為藝術,勢必降低書法的地位和品位。
事實確實是這樣。準確來說,書法是漢字書寫的方法與規(guī)則,是語言表達的一種實用工具,是中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,是具有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內(nèi)涵和人文精神的一門綜合性國學。
任何人想在書法方面有所提升、有所成就,那就請閉上門、靜下心,自己安安靜靜地鉆研、安安靜靜地書寫。真正把字寫好,寫得更美,更具藝術特質(zhì),讓更多人喜愛。
當然,書法不是純藝術,并不代表書法就沒有藝術性,正像一位廚師,做飯做得好可以稱之為廚藝好,但不是說做飯也成了藝術門類,書法亦然。
書法能否速成?
當下書壇充滿了浮躁之風,浮躁的人和事層出不窮。夢想一日成名者有之,渴望一夜暴富者有之,就連學習書法,都是形形色色的“快速入門“”短期培訓“”速學速成”,甚至還有信誓旦旦保證無效退款。
很多人剛學了幾天執(zhí)筆,筆未用壞一支,墨都沒用過幾瓶,便以“書家”甚至“大師”自稱,到處題字留墨,搏世人之眼球,滑天下之大稽。書論說:“初學臨書,先求形似,間架未善,遑言筆妙。”但現(xiàn)在有些人規(guī)規(guī)矩矩的正書沒練過幾天,基本點畫、結構都沒有掌握,便開始龍蛇飛舞,自詡當代“大師”,自得其樂,不知其丑。
學習書法的方法很多,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方法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法,但必須專一、堅守、勤奮,腳踏實地、持之以恒,這是永遠不變的方法。
書論有言:“書貴熟后生!”又言:“熟能生巧,凡事皆然。書未熟而專事離奇,魔道也!笨v觀中國書法史,所有巨匠大家都是經(jīng)過長期刻苦用功,經(jīng)過堅持不懈努力后,人書俱老,才在書法領域達到一定高度,形成被世人廣泛認可的書法造詣。正因為如此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領域才有“二十年出一個畫家、三十年出一個書家”的說法。
世人皆知的“書圣”王羲之,既有非常卓越的家學淵源,他的父親和叔父都是當時有名的書家;又有非常優(yōu)秀的老師引路,《筆陣圖》作者、晉代著名女書法家衛(wèi)夫人就是他的老師。這種情況下,他都是“臨池學書,池水盡黑”,經(jīng)過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地艱辛努力,才讓自己的書法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。
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,早年出家為僧,后來在浙江善璉的永欣寺里潛心學習書法,三十年深居簡出,每天雄雞報曉起床,臨帖習字,從未間斷,后來終于成為聲名卓著的一代書法大家,以至向他求墨寶者絡繹不絕,踏破門檻。
智永和尚練字時,筆頭寫禿了,就取下丟進簏子里。天長日久,破筆頭積了十幾大簏,他索性在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,把所有破筆頭都埋在土里,砌成墳冢,由此在歷史上形成了“退筆成冢”的佳話。
唐代書法家懷素,與草圣張旭齊名,時有“顛張狂素”之說,二人在中國草書史上形成“雙峰并立”的局面。懷素早年練字時,因為買不起紙,便找了一塊木塊,制成漆板,然后在上面練字,寫完后擦掉再寫,類似于現(xiàn)在的“水寫布”。
一個偶然機會,懷素拿起地上掉落的芭蕉葉在上面寫了幾個字,覺得比油漆板更著墨、更流暢。他欣喜若狂,出去撿回大堆芭蕉葉用來練字。第二年,他在自己住所旁的空地上種了一片芭蕉林,不為吃芭蕉,只為能有更多芭蕉葉寫字。由于他總是沒日沒夜地練,老葉子摘完了,小嫩葉舍不得摘,他干脆帶著筆墨站在芭蕉林里,對著嫩葉書寫。日曬風吹,手膚干裂,都無暇顧及。憑著這種勤奮不輟的精神,最終成為一代書法宗師。
時代在發(fā)展,社會在進步,人們勞動生產(chǎn)的效率提高了,但書法研學的精髓與要旨不會變,沒有“速成藥”,沒有“一抹靈”,仍然需要靜心練習、潛心鉆研,需要數(shù)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用功,才有可能登其堂、悟其理、入其道。
不經(jīng)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,這是對書法者最恰當?shù)孛枋觥?/p>
書法有否情感?
這個問題,也許很多人沒有概念,更沒有深入探究。
書法,不就是寫字!讓人認識你寫的內(nèi)容或者把字寫的漂亮一些,不就可以了嗎!答案是“否”。
我幼年初學書法時讀帖練字,也是這種想法。就“字”看字,照“字”學字,對著字帖上每個字的樣子臨習,哪個字如果能寫得形似,都會高興半天。
但當我成年后,特別是對一些古帖反復揣摩、反復通臨后,漸漸品讀到了每一幅書法作品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感情,或安詳,或恣意,或歡欣,或悲傷,悲欣交集,盡在其中。正如元代陳繹曾《翰林要訣》所言,“喜怒哀樂,各有分數(shù),情有重輕,則字之做斂舒險麗亦有淺深,變化無窮”,可見唯有能夠蘊藉書家豐富情感的書法作品,才是真正上等之佳品。
《蘭亭序》被公認為“天下第一行書”,其因并不在于單字的美觀,也不在于章法之規(guī)范,而是在于書者通過這幅即興寫就的作品,把他與朋友們春日喜聚、酒至微醺之后的快樂之情,把他對青山秀水、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,把他對人生無常、時光寶貴的眷戀之情,全部付諸筆端,暢快淋漓地表達了出來,讓所有后人,直至千年之后的我們,能夠身臨其境感受作者落筆時的情感起伏,正如他在文中所言,“后之覽者,亦將有感于斯文”。
同樣是王羲之,在不同境遇之下,因情緒各有不同,其書法作品亦呈現(xiàn)迥然不同的風貌,正如唐代孫過庭《書譜》所述:“羲之寫《樂毅》則情多怫郁,書《畫贊》則意涉瑰奇,《黃庭經(jīng)》則怡懌虛無,《太師箴》則縱橫爭折,暨乎《蘭亭》興集,思逸神超,私門誡誓,情拘志慘,所謂涉樂方笑,言哀已嘆!
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,中國書法楷書四大家之一。顏真卿傳世至今的書法作品有上百件,從30多歲寫的《王琳墓志銘 》,到40多歲寫的多歲寫的《多寶塔碑 》,直至60多歲時的《麻姑仙壇記 》,70多歲時的《移蔡帖》,通過不同時期的作品,我們能看出他書寫風格與處世性格的變化,年輕時落筆嚴謹、法度森嚴、一絲不茍。到年老時,我們能看到的是自成風格、寵辱不驚、雄強自在,但每一件作品都透出他端莊、坦蕩、正直的真性情。
特別是顏真卿在49歲時寫的歲時寫的《祭侄文稿 》,是為紀念被安史叛軍殺害的親侄兒顏季明而作,援筆作文之際,悲憤交集,情不自禁,泣血哀慟,一氣呵成。文中雖有諸多勾畫涂沫之處,但更是將后人引置于作者書寫時的情感旋風之中。我多次靜讀此帖,總是讀到不能自已,感慨萬千。元代張敬晏題云:“起草出于無心,是其手心兩忘,真妙見于此也。”鮮于樞稱:“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《祭侄季明文稿 》,天下第二行書!贝嗽u價被歷代書界公認。
古人有言:“書者如也,如其學,如其才,如其志”。真正的書法是要寫出人的思想、感情、性格與內(nèi)心世界,歸根結底要用“心”去書寫,將情感、意念與書寫的文字內(nèi)容有機結合,而不是單純的圖其形、展其篇,更不是有手無心、胡抹亂畫。
只有這樣,書法作品才會有生命力、吸引力和感召力,才能經(jīng)得起時間與歷史的檢驗。